冬季绿萝这么养股票融资开通,一盆就能长一片,叶子又绿又亮,枝叶蹭蹭爬上墙!
家庭养桂花,注意“3点”,才能花多味香,枝繁叶茂,株型紧凑
他照抄一本千古名作,只字未改,非但没有被诟病,反而彪炳史册
《资治通鉴》是历史上一部杰出的著作,司马光从开始编撰到停笔整整花费了19年的时间,在这本书中,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历史发展的脉络,政权的兴衰,帝王将相的处世之道,以及他们在历史中的生死沉浮。
后世的人对《资治通鉴》的评价也非常高,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《日知录》中评述《资治通鉴》“以一生精力成之,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”。清代史家钱大昕说:“读十七史,不可不兼读《通鉴》。”由此可见,这本书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和地位。
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,有人曾照抄这本书,并且只字未改其中的内容,非但没有受到诟病,反而还凭着这本书成为彪炳千秋的史学大家,这个人是袁枢,他照抄后的书籍是《通鉴纪事本末》。
袁枢,于1131年出生于福建建安,他自幼饱读诗书,尤其喜欢读史,对于《资治通鉴》更是特殊的喜爱。但是在阅读这部以时间为编排顺序,多达294卷的编年体通史时,他觉得非常难懂。因为其中的历史事件都被时间割裂了,导致“一事隔数卷,首尾难稽”,想到了解一个事件的全过程,必须在书中来回翻找,阅读起来很不方便。
这时候袁枢产生了一个想法,能不能把书中的故事按照事件的本末来编排呢?这样可以降低阅读的难度。当时的史书编撰只有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种,纪传体的代表人物是写作《史记》的司马迁,而编年体的代表人物就是司马迁,当时的袁枢只是名不经传的小人物,想要创造新文体有些不知天高地厚,再者如果编写不成功,容易成抄袭名人的反面典型,所以他放弃了。
1163年,袁枢高中进士,他在进入官场之后为寻求治国安邦之道,再次拿起了《资治通鉴》,这次他不仅把内容背的滚瓜烂熟,而且吃透了里面的内容,他越发想要重新改编。袁枢找到自己的好友杨万里坦诚看法,想不到老友也深有同感,而且好友还告诉他,司马光本人也有想将《资治通鉴》简化的想法,但是因为年事已高就放弃了。
袁枢打消顾虑之后,决定进行这项“工程”,因为公务的繁忙,十年之后他才全身心的投入其中。他在深思熟虑之后,确定了“以事件为纲,区别门目,以类编撰,每事各详起讫,自为首尾”的编撰原则,精选了239个故事,将事件的本末细数抄录,配以醒目的标题,不仅抄了原文,而且关于司马光的史论,也一字不差,原文照搬。就这样,经过两年多的努力,他将1300多年的历史故事,转换为一个个连续完整的故事,《通鉴纪事本末》顺利完成。
袁枢做这件事的意义在于股票融资开通,他开创了纪事本末体这一崭新的史书体例,在他之后,编年、纪传、纪事本末三足鼎立,袁枢也以创造性的抄袭方式成为著名的史学人物。
发布于:天津市